2010年6月19日 星期六

天井.梯(一+二)




我想不管是誰,第一次進到飛魚,應該都會深深著迷於在建築物深處的天井空間。這天景很特別,因為抬頭向上其實是看不到天空的(被另一層鐵皮屋頂包著),失去原本採光的功能。但換個角度想,對現況立面狹小的街屋來說,在垂直面上能有一相對開闊的空間,中央有棵白色的樹,只要你身處飛魚內,就很難忽視這天井的存在,成為飛魚最引人矚目的焦點。
天井中各有兩隻梯,木梯感覺不是供人使用的(不過裡面的人說真的有人爬上去過),另一隻稍陡的樓梯通到二樓的夾層,大概做為小型的工作、討論空間使用。上到二樓夾層,感覺是站在和天井同一個高度旁邊,並非存在天井的空間中,卻還是能感受到從天井散發出來的微妙氣氛。天井成為夾層的延伸,由上而下的,將飛魚的開放空間融為一體,感覺不到明顯的界線,天井中獨特的氣質滿出來了,散佈在整個長型的一樓和夾層空間,好像一路延伸到一進門的轉角,但當你打開門,回到熱鬧的民權路騎樓上,那種特別的感覺就好像收在玻璃門後,等待你下一次拜訪它、感受它。

2010年6月16日 星期三

  從正門進入,經過一個九十度的小彎,眼前就是一個通透的長形空間,月光從天井灑下來,增加垂直向空間的層次感,加上一些點綴的間接照明使空間的內聚性更能讓人感受到。

  這空間讓記憶留下影像,挑空的空間讓人閱覽陌生人的記憶,也讓人能清楚從平面影像中感受到意境以及空間的氛圍,這是一般的空間氛圍無法忠實呈現的,與其說是讓記憶被留下,還不如說是把記憶跟別人分享,讓自己的經歷讓其他人去體驗,去感受。


  從一個新助者的敘述裡得知,這裡曾經擁有的記憶,在新舊時代中,斑駁的磚牆面和平整的室內隔間牆與玻璃帷幕,形成了有趣的空間質感。
  

  記憶不只被保留下來,且繼續延續,形成許多特殊的氛圍,整段參訪經驗就是一直不斷在新與舊的想像中度過,也是一種特殊的空間體驗。


午後的探訪





這次探訪算是第三次了,

第一次初探釋出於好奇心

第二次探訪飛魚的工作人員帶我們進去參觀了全部的樓層。

毫無保留的呈現兩棟街屋如何合併、切開、又串在一起,

著實震驚不已!

第三次來,

其實已經對它有所瞭解了,

於是這次看得更仔細,更用力,

這是一樓兩面的立面

(左側)


(右側)


進入飛魚記憶美術館是這樣的:從民權路一路騎下來,接近永福路時
會被白色漂亮的招牌吸引,暗示著這裡有多麼別緻

從騎樓開始的木棧道延伸到房子裡面,令人有種由衷想進入裡面的感覺,
更別提沿街面大面開窗可望見裡頭充滿許多豐富的展覽品了。

拖了鞋,推開門,進入室內,踩著木棧道,兩側地面鋪面是白色鵝卵石
和白色牆面搭在一起非常合適。牆上掛著許多攝影作品,多半是出於婚紗的攝影師。

走著走著,進入了房子最重要的空間





一個天井
中央是白色的漂流木搭接在一起,
非常具有張力的空間,特別在將要昏暗的午後

純白色

透亮

也許有點刺眼

撒下,點亮了整個空間,
也點亮了在這裡的人們。

飛魚記憶美術館平面草圖



飛魚記憶美術館簡介

台灣南部古都的一棟老屋
在飛魚的業主承接下來前是一間餐廳
古厝的主人是由一對兄弟各自所組成的家庭
兩戶街屋間的共同壁面劃分出了兩戶人家各自的生活空間
街屋進深十五米
在進深約十米處開了一個天井以增加兩戶的採光
天井從一樓一路開到了三樓(未達四樓樓板)
飛魚的現況以將內部的牆面都打掉了僅留一些破牆
而四樓的現況則是以鋼構配合波浪板的加蓋頂樓


飛魚記憶美術館給我一種不太真實的空間感受
入口印象是將面對入口處的牆面開洞
洞的四周是一個巨大畫框的圖樣
從洞向內窺探到的各種空間組成一個分割怪異的畫面
進到內部天井下方有一棵以各式漂流木組成枝幹比例怪異的樹
整體潔白明亮的室內空間搭配一些殘破帶有歲月痕跡的老屋元素
有一種超現實的空間感受